-
4月9日,市委副書記、市長馮玉臻深入我公司,就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秸稈轉化等方面工作進行調研考察,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責任導向,克服等靠思想,積極主動作為,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扎實推動武川縣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確保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市委常委、縣委書記云海,市委常委、副市長黃繼剛參加調研,武川縣領導靳春亮、趙忠、彭少沖、呂志剛、張海濤、巴圖陪同。我公司領導王海林詳細介紹公司產業利益聯結及發展。馮玉臻一行先后到呼和浩特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振興元基地進行實地調研。馮玉臻要求,進一步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做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各項工作,推動落實生態立縣、綠色強縣的發展目標。武川縣要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村容村貌環境治理,不斷打造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新亮點。
2019-04-09
-
為了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高技術員種植技術水平,增強致富能力,近日公司聯合內蒙古農業大學在振興元會議室舉辦“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活動,邀請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孫國慶在振興元食用菌種植基地對感興趣的職工、技術員共40多人進行授課。培訓會上,專家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食用菌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對適宜栽培的食用菌的自然環境進行了細致的解析,從菌類的栽培季節到食用菌的備料、配料、拌料到裝袋、滅菌以及食用菌的營養價值、產品開發和產業優勢進行了拓展性講解,讓參加培訓 職工對發展食用菌產業有了全方位的認識。隨后帶領著技術員進入實驗室參觀,傳授食用菌栽培技術要領和注意事項,對在栽培方面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現場解惑,手把手做示范,讓真正學到了實用的栽培技術。此期科技培訓,使廣大職工進一步掌握食用菌栽培技術,極大地調動和鼓舞了公司的生產積極性,增強貧困村民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信心,助力脫貧攻堅。
2019-03-22
-
3月11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處長馮巖到我公司食用菌生產基地調研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武川縣政府、農業局主要負責人等陪同。走進食用菌生產基地,馮巖處長實地查看了基地生產車間、大棚和原料存放、菌包制作、菌包上架等整個生產流程,詳細詢問了香菇生產所需原料、氣候、價格等問題,并認真聽取了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采摘時間及市場銷售等情況介紹。
2019-03-12
-
呼市市委常委武川縣委書記云海一行調研我公司3月12日,呼市市委常委武川縣委書記云海、政府常務副縣長趙忠、政府副縣長張海濤、安淼一行,對公司產業進行了調研。云海一行先后深入到振興元基地現場進行調研,認真聽取董事長王海林介紹情況。王海林就公司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2019年工作規劃及食用菌產業前景向縣領導進行了詳實匯報。云海書記對我公司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要抓住機遇,挖潛增效,增強安全生產意識。食用菌產業要嚴把質量關,增加技能、提升專業水平,加大技術研發。要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打響品牌,為促進我縣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做出貢獻。
2019-03-12
-
2019年3月7日,農牧廳領導調研我公司秸稈栽培食用菌情況。 董事長王海林介紹公司往年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多為木屑和棉籽殼,不但資源有限而且成本較高,2019年通過改進技術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加牛糞發酵后栽培食用菌,主要栽培品種有紫丁香蘑、姬松茸,其栽培原料將源源不斷、取之不盡。同時,生產鮮菇后的菌渣可養殖蚯蚓,同時也是一種富含營養的菌體蛋白飼料。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既可大量轉化利用農作物秸稈,減少焚燒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又可豐富人們的食物結構,增加農民收益,使農業資源多級增值。 期間先后參觀了食用菌養菌棚,和我公司秸稈存放處。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促進農業經濟、生態良性循環,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高效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最終實現綠水青山的奮斗目標。
2019-03-07
-
2019年2月20日,內蒙古科協一行(劉衛江內蒙古自治區科協學會學術部負責人張蘭萍內蒙古自治區科協學會學術部調研員)七人在武川縣政府副縣長張俊杰、公司董事長王海林的陪同下,前往振興元基地調研,了解食用菌帶動貧困人員脫貧致富的情況及相關經驗,了解公司的管理模式及栽培技術。隨后舉行的座談會上,劉衛江介紹了院士工作站運行情況,王海林匯報了工作站工作計劃以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劉衛江對院士工作站前期工作表示認同和贊賞,并進一步闡述了食用菌的廣闊前景,并表示以后會加強與蒙禾源項目合作。
2019-02-21
-
食用菌照亮了農民的脫貧路
武川縣作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該縣農村人口多、旱作農業多、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這些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瓶頸。2012年,武川縣耗賴山鄉率先建起了產業扶貧模式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并注冊了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注冊了“塞上蒙菇”、“陰山蒙菇”商標,依托食用菌產業發展、產業鏈延生、品牌打造,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就業、利潤分紅、貧困戶承租等途徑,帶動貧困群眾“挪窮窩、摘窮帽”,村集體產業的發展邁入快車道。目前,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已成為覆蓋全縣9個鄉鎮64個貧困村的主要扶貧產業和縣城朝陽產業。
讓我們用事實來說話,看看村民們的生活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耗賴山鄉小泉子村村民王才才、媳婦陶懷女兩口子都五十多歲,陶懷女常年有病,他們家本來是貧困戶。他們有兩兒子,都已到了成婚的年齡,但因為家窮,愣是娶不上媳婦。沉重的負擔壓的老兩口以及兩個孩子一度沒了生活的信心。但自從蒙禾源菌業公司建廠后,他們一家人經常到公司來打工,沒用幾年,不但看病欠下的7萬多貸款本息還清,兩個兒子還都娶上了媳婦,老倆口自己還在村里買了兩大間政府補貼新蓋的大正房,一個能發展菌業庭院經濟的大院子。如今他們家再也不窮了!
慶隆店的徐文峰、夏三女兩口子也在蘑菇廠打工。老徐今年已經60多歲了,他有腿疼的毛病,地里的活太累,他已經不能再干了。前幾年,老徐除了流轉土地外,再沒有其它的收入,老倆口只能是苦挨日子。但自從老徐到菌業公司打工后,他們家的日子發生了質的改變。他在廠里當上了鍋爐工,用他自己的話說,苦并不重,他還能干上幾年。如今老徐每月3000元工資,媳婦也在廠里當計件工,兩人一年下來也能掙上個幾萬塊錢。日子再也不用發愁了!
耗賴山鄉大豆鋪村的食用菌基地,2016年才正式運行起來,也統歸蒙禾源菌業公司管理。該村村民郝三換他們家是貧困戶,他今年50歲,正供孩子上大學,家庭經濟很拮據,一年種地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夠全家支出,有時候還得借錢。進入當地蘑菇廠打工后,月月發工資,一下子輕松了不少,加上種地的收入,一年算下來不會少于4萬塊。供孩子上學的困難解決了。
我們再舉個蘑菇廠80后小伙子的例子。他叫菅志強,結婚后,媳婦帶孩子,就靠他一個人的收入維持家庭運行。他以前開大車,挺辛苦,不僅沒掙下錢,還欠下了不少的債務。后來沒辦法到了蘑菇廠,從一開始的2400元每月干起,到現在已經成為大豆鋪蘑菇廠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在武川縣還按揭上了樓房。這些事例只是發生在蘑菇廠的一小部分實事,但窺一斑而知全豹。
從社會效益上我們舉個例子,以耗賴山鄉圪頂蓋村村民為例,在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打工的農民(雜工最低一天90元)年勞動收入27000元左右,公司村委會每年撥付20萬作為村民的收益分紅。在農村的農閑時間還可安排農民在企業非固定打工300多人次以上,填補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同時,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每年還給全鄉所有貧困戶進行產業項目分紅,脫貧以后繼續對經濟增收能力弱的家庭進行產業項目幫扶。武川縣食用菌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深受老百姓歡迎,且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武川縣立足冷涼氣候特點,加上食用菌種植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比種植業占地少、用水少,比養殖業投資小、見效快、周期短”的特點,率先以產業扶貧的模式建起了食用菌種植基地?;亟ǔ赏懂a后,充分利用了武川夏季出菇旺季正好是全國其他區域出菇淡季的錯峰優勢,在全國菌業市場上創造出屬于武川有機蘑菇的黃金時段,使村集體國有產業的發展步上了快車道,逐步成為全縣現代有機農業和特色農業的典范,也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的典范。
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