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縣作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該縣農村人口多、旱作農業多、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這些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瓶頸。2012年,武川縣耗賴山鄉率先建起了產業扶貧模式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并注冊了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注冊了“塞上蒙菇”、“陰山蒙菇”商標,依托食用菌產業發展、產業鏈延生、品牌打造,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就業、利潤分紅、貧困戶承租等途徑,帶動貧困群眾“挪窮窩、摘窮帽”,村集體產業的發展邁入快車道。目前,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已成為覆蓋全縣9個鄉鎮64個貧困村的主要扶貧產業和縣城朝陽產業。
讓我們用事實來說話,看看村民們的生活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耗賴山鄉小泉子村村民王才才、媳婦陶懷女兩口子都五十多歲,陶懷女常年有病,他們家本來是貧困戶。他們有兩兒子,都已到了成婚的年齡,但因為家窮,愣是娶不上媳婦。沉重的負擔壓的老兩口以及兩個孩子一度沒了生活的信心。但自從蒙禾源菌業公司建廠后,他們一家人經常到公司來打工,沒用幾年,不但看病欠下的7萬多貸款本息還清,兩個兒子還都娶上了媳婦,老倆口自己還在村里買了兩大間政府補貼新蓋的大正房,一個能發展菌業庭院經濟的大院子。如今他們家再也不窮了!
慶隆店的徐文峰、夏三女兩口子也在蘑菇廠打工。老徐今年已經60多歲了,他有腿疼的毛病,地里的活太累,他已經不能再干了。前幾年,老徐除了流轉土地外,再沒有其它的收入,老倆口只能是苦挨日子。但自從老徐到菌業公司打工后,他們家的日子發生了質的改變。他在廠里當上了鍋爐工,用他自己的話說,苦并不重,他還能干上幾年。如今老徐每月3000元工資,媳婦也在廠里當計件工,兩人一年下來也能掙上個幾萬塊錢。日子再也不用發愁了!
耗賴山鄉大豆鋪村的食用菌基地,2016年才正式運行起來,也統歸蒙禾源菌業公司管理。該村村民郝三換他們家是貧困戶,他今年50歲,正供孩子上大學,家庭經濟很拮據,一年種地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夠全家支出,有時候還得借錢。進入當地蘑菇廠打工后,月月發工資,一下子輕松了不少,加上種地的收入,一年算下來不會少于4萬塊。供孩子上學的困難解決了。
我們再舉個蘑菇廠80后小伙子的例子。他叫菅志強,結婚后,媳婦帶孩子,就靠他一個人的收入維持家庭運行。他以前開大車,挺辛苦,不僅沒掙下錢,還欠下了不少的債務。后來沒辦法到了蘑菇廠,從一開始的2400元每月干起,到現在已經成為大豆鋪蘑菇廠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在武川縣還按揭上了樓房。這些事例只是發生在蘑菇廠的一小部分實事,但窺一斑而知全豹。
從社會效益上我們舉個例子,以耗賴山鄉圪頂蓋村村民為例,在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打工的農民(雜工最低一天90元)年勞動收入27000元左右,公司村委會每年撥付20萬作為村民的收益分紅。在農村的農閑時間還可安排農民在企業非固定打工300多人次以上,填補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同時,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每年還給全鄉所有貧困戶進行產業項目分紅,脫貧以后繼續對經濟增收能力弱的家庭進行產業項目幫扶。武川縣食用菌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深受老百姓歡迎,且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武川縣立足冷涼氣候特點,加上食用菌種植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比種植業占地少、用水少,比養殖業投資小、見效快、周期短”的特點,率先以產業扶貧的模式建起了食用菌種植基地?;亟ǔ赏懂a后,充分利用了武川夏季出菇旺季正好是全國其他區域出菇淡季的錯峰優勢,在全國菌業市場上創造出屬于武川有機蘑菇的黃金時段,使村集體國有產業的發展步上了快車道,逐步成為全縣現代有機農業和特色農業的典范,也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的典范。